王翦做了秦国的将军,打败了其他六个国家。司马迁在《史记》里仅用8个字就描述了王翦的功劳。王翦原本是陕西人,后来加入军队,跟随秦始皇南征北战。可以说,秦始皇能统一六国,王翦的作用非常大。
奇怪的是,秦始皇征服六国后,本该升官发财、大受重用的王翦,却默默地离开了朝廷。从那以后,他的行踪变得非常神秘,就连他什么时候去世,葬在哪里,都没有留下任何记录。
之后,王翦的后代分成两拨离开了京城,他们到别处去不断发展壮大王氏一族,最终形成了两个显赫千年的大家族。
【王翦夷六国】
王翦是秦朝的一位大将军,他最牛的成就就是“帮秦王,灭了其他六个国家!”那么,他是怎么被秦始皇发现的呢?说起来,王翦原本出身于一个贵族家庭,但到他爸爸那一代就没落了。
尽管王翦生活贫困,但他没变成随波逐流的普通人,而是勤奋钻研兵法,一门心思要参军为国家出力!
王翦刚开始在军队时,是在秦国大将军白起手底下做事。因为他脑子转得快,又很懂打仗的策略,所以很快就赢得了白起的喜欢。之后,白起就让他去参加了好几场大战。
可以说王翦一出马,这场仗基本上就稳了。这样一来,王翦在军队里的名声可就响当当了,白起也特别看重他,他就这样一帆风顺地当上了将军。
嫪毐和太后私通的事情败露后,嫪毐就造反了。王翦接到命令,去打嫪毐。就是在这次打仗的时候,秦始皇看中了王翦,他的仕途从此开始一路飙升。
王翦带兵首先打败的国家是赵国。
当秦始皇身边的智囊团发现他有吞并六国、一统天下的念头后,就开始绞尽脑汁给他出主意。在迅速攻下韩国后,丞相李斯和尉缭又提议去挑拨燕国和赵国的关系,让它们打得火热,好让秦国趁机捡个大便宜。
在两个智囊的策划下,细作迅速潜入燕赵两国,挑起了两国的战火。就在这时,秦王命令王翦打着支援燕国、抵抗赵国的旗号,带领大军猛烈攻打赵国。王翦的首要攻击目标,是军事重地阏与。
阏与就像是赵国都城邯郸的最后一道防线,这个地方守起来容易,攻起来难,要是拿不下阏与,赵国就难以继续前进了。另外,阏与不光是个军事重地,还是秦军心里的一块大石头。
秦军在这儿被赵军打得落花流水,丢了好几万兵马。现在,不少秦军士兵一到阏与,就自然而然想起之前被赵军狠狠教训的那一幕。
王翦心里明白,就像人们常说的,第一次鼓足勇气时力气最足,第二次就弱了些,到了第三次就衰竭了。
打仗时,开头那一仗特别关键。要是趁着士兵们刚出发、劲头十足的时候,能一下子攻下阏与这个难啃的地方,那士兵们就会信心大增,后面的仗也就好打多了。
再说,阏与就像是赵国最后的一道防线,要是攻下了阏与,那赵国就等于被秦国稳稳地捏在手里了。
不出所料,刚出发的秦军士气高涨,一下子打下了阏与,占领了去赵国都城邯郸的必经之路。
随后,王翦把赵国南部当成了主要战场,他大开杀戒,用绝对的优势战胜了赵国,占领了那里。
打败赵国给王翦铺平了征服各国的道路,之后十年,王翦陆续攻下了魏、楚、燕、齐四个国家,帮秦王嬴政打下了统一六国的基础。
【心机武将王翦】
王翦是个勇猛的武将,但他可不只是个头脑简单的武夫。战国时期有四位非常厉害的大将,他们分别是常胜将军白起、老练战将廉颇、擅长坚守的李牧,还有就是王翦。
这四位大将军虽然为国家南征北战,功劳显赫,但都不明白朝廷里的弯弯绕绕,结果下场都很悲惨。只有王翦一个人躲过了灾祸,是这四个大将军里唯一一个能平安到老的人。由此可见,王翦不仅打仗厉害,还特别会应付朝廷里的那些事儿。
荆轲没能刺杀成功秦王,秦王因此大怒,发兵攻打并灭了燕国,接着又把目光转向了楚国。尽管那时候楚国是六国里最强的,但已经吞并了三个国家的秦始皇根本就看不上楚国。
他把大臣们召集起来,让大家出主意怎么打败楚国,然后又问各位大将军,攻打楚国得需要多少兵马。王翦想了想,对秦王说,他觉得得用上60万大军才行。王翦觉得,秦国虽然接连吞并了三个国家,实力强了不少,但也不能太骄傲轻敌。
楚国历来在六国中最强大,虽说现在有点没落,但毕竟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壮,楚国的实力还是不容轻视的!
王翦觉得,要想稳稳当当地打赢楚国,非得同时出动60万大军不可。
秦王听完沉默了一会儿,毕竟这60万大军可是秦国的大半兵力了。想想以前打别的国家,哪次用过这么多兵,几乎都是轻轻松松就搞定了。
现在攻打一个小小的楚国,竟然要用上全国大部分兵力,这不是太大动干戈了吗?正当秦王犹豫不决时,有位大将军挺身而出,说他只要二十万兵马就能打败楚国。这位将军是战国时期的有名战将,名叫李信。
李信在攻打燕国时表现神勇,赢得了秦王的极大信任。他是秦朝年轻将领中的佼佼者,因此非常骄傲自大。在他看来,楚国跟秦国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,根本不在话下。于是,他大放厥词,说只要二十万兵马就能打败楚国。
秦王原本就觉得,出动六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有点大题小做了,当听到李信说只用二十万大军就能打败楚国时,他高兴极了。
当时立刻就给李信调配了20万大军,派他去攻打楚国。
没想到李信小瞧了楚国的实力,没过几个月就打了败仗回来。李信兵败的消息一到,秦王气得直骂娘。等秦王冷静下来一想,要打败楚国,非得给王翦六十万大军不可。于是秦王亲自跑到王翦家里,好言好语地求王翦出兵。
秦王都亲自来了,王翦哪敢不听话呢?
于是,他领着秦王给的60万大军,气势汹汹地把楚国给平定了!
通过这件事,咱们能瞧出,王翦想事儿特别周到,能把自己的本事摸得透透的。再说他仅用一年工夫就把楚国给打败了,这也足以说明,王翦带兵打仗真是厉害得很!
就在那件事情进行的过程中,还冒出个小故事,同样能看出王翦特别聪明。还没出征呢,王翦就先给秦王写了封亲笔信,直截了当地说要是打胜仗了,希望秦王能赏他不少田地和房子。
仗还没开打,王翦就先急着要功劳了,这让人挺纳闷的。可没想到,正是这举动后来救了他。王翦打了胜仗回来后,头一件事就是跑到秦王那儿请赏。他盼着秦王能多给他点金银财宝和房子田地,看起来就像个爱财的人。
将军们常会被皇帝猜疑,毕竟他们掌握大军又深得百姓支持,若想发动叛乱,那简直是太简单了。
但王翦故意装出一副对皇权不上心,满心满眼只有钱财的贪财模样,这让秦始皇对他放下了戒心。
他觉得王翦就是爱财,那只要自己多给他点金银财宝,王翦应该就不会起兵反叛了。再说王翦这人很聪明,知道不能功高震主,所以在秦王把六国都打了下来后,王翦马上就请求告老还乡了。毕竟秦王这天下都定了,还留着那么多将军干嘛呀?
尽管秦王统治了整个天下,但那六国真的是靠将军们流血流汗打下来的。秦王肯定会怀疑将军们,说不定哪天就会对将军们痛下狠手。
王翦早就想到了这一点,于是提前退休回家享福了。后来,秦国的大将军们果然都受到了牵连,结局挺惨。只有王翦一个人安安稳稳地度过了晚年!
【王翦后人】
唐朝诗人刘禹锡用燕子做比喻,简简单单14个字就说出了时代变迁带来的没落感觉。他说“以前贵族家里的燕子,现在飞到了普通老百姓家里”。有人以为这只是写了东晋末年时候的事儿,但其实这句话讲的是王翦后代的故事。
这首诗里提到的“王”说的是王导,来自有名的琅琊王氏家族。王翦有个儿子叫王贲,在秦朝也是个大名鼎鼎的将军,跟着老爹四处打仗,功劳多多。可他孙子王离就不太行了,在函谷关被项羽打得一败涂地。
这时候,秦国已经开始慢慢走下坡路了,因此王离的两个孩子打算离开都城,去逃难避祸。
大娃王元跑到了山东,开创了山东琅琊王氏一族。王元的子孙在东晋时又回到了朝廷,慢慢聚集起很大的势力。这样一来,琅琊王氏就成了东晋最厉害的家族。
二儿子王威去了山西,在太原建立了王氏家族。虽说太原王氏的影响力比不上琅琊王氏,但它也成为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。
太原的王氏家族里,出过三个皇后,一个娶公主的驸马爷,还有十位当朝宰相呢!
王翦去世后,他的后代们继续在暗中左右着天下的局势。原本他们只想避难,却没想到歪打正着地建立了两个名垂青史的大家族!
【总结】
王翦原本只是个普通人,后来却成了秦王最信任的武将,这全靠他脑子聪明,精通兵法。而他和他家人之所以能逃过秦朝灭亡的大难,是因为他们对政治特别敏感。
王翦一点也不留恋大将军的高官厚禄,他早有打算,明白如果自己老占着高位,功劳太大,就会盖过君王,容易让人起疑心。
后来,当王离打了败仗,王翦的子孙们立马舍弃了首都的奢侈生活,四处逃难躲避灾祸。王翦一家明白政治局势不稳,时刻都保持着警惕,也正因如此,他们家族才能历经千年依然显赫。
【参考文献】
《史记》里的第七十三卷,讲的是白起和王翦的故事,这部分叫《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》。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个资料。
临沂“琅琊王氏”的往事回响 .琅琊网
和庆锋在《唐代太原王氏研究》这篇硕士论文里,第一章讲了唐朝以前太原王氏的起源。其中第二部分,说的是太原王氏这个大家族是怎么在地方上声名鹊起的。
